在星光中,看見永恆的盼望救世傳播協會 會長 謝光哲
在彭老師8/5生日的這一天,我們收到一個特別而感動的禮物:彭蒙惠老師的名字,被命名在編號603380小行星上。
對我來說,這不僅是對彭老師多年來無私奉獻、堅持使命的肯定,更像是上帝透過這份榮耀,提醒著我們,服事中所做的一切,正如夜空中的星光,雖然微小,但卻可以在最深的黑暗裡,真實地照亮生命的道路。
每當仰望夜空,我總會想起:從前的旅人和航海者,靠著星星在無邊的大海或曠野中找到方向;孤單寂靜的夜晚,星光也總能帶來安慰與平靜,溫柔地提醒著人們,黑暗中仍然有光的存在。星辰的變換也述說著時間的節奏,讓我們懂得等待與盼望。而我相信:耶穌如晨星,永遠在天上為我們發光。
這也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服事精神。今年暑假,透過兒童雙語營、天韻福音佈道、詩歌創作和各樣的節目內容製作中,盡力傳遞上帝的愛,陪伴每一個生命看見光明與盼望。我們所走過的每個地方,都有許多動人的見證,印證著這個使命的價值與意義。
未來,我們仍要持續以福音為核心,在每次服事裡成為那顆溫暖堅定的星光。願當人們仰望時,因著我們所傳遞的愛與真理,能看見真正的盼望之光——就是那位永遠不離棄我們、永遠照亮我們生命的上帝。
語言 × 品格 × 信仰
2025空英兒童雙語營:跨界合作打造營會新模式
今年暑假,救世傳播協會與空中英語教室攜手教會、企業與公益組織,舉辦多場兒童與青少年雙語營會。從城市到偏鄉,從兒童到青少年,透過語言、品格與信仰的交織,孩子們在愛與陪伴中勇敢綻放,展現自信與潛力。
這場教育行動的背後,是跨界資源的整合與多方專業的投入— — 企業提供經費支持,空英團隊投入專業教學,教會進行在地牧養,公益組織深入家庭陪伴,使每一場營隊不只豐富多元,更貼近孩子真實的需要。
今年,空中英語教室與花蓮美崙浸信會、新店美河堂、台北和平長老教會攜手,開創「語言+品格+信仰」的營會新模式。營會中,空英老師透過英語教學、戲劇、詩歌與互動遊戲,讓孩子在快樂中自然學習英文,也在歡樂的氛圍中認識愛與希望。和平教會特別以「宣教」為主題,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呼召與使命;新店美河堂兩梯次超過百位學童參與,活動充滿笑聲與活力。
在花蓮,空英團隊回到彭蒙惠老師當年宣教的起點。此次空英營會由永齡基金會贊助,並由飛揚協會與美崙浸信會協辦,邀請近百位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參加《The King’s Jungle》主題課程,內容涵蓋生活英語、戲劇演出與《聖靈九果》品格教學。孩子們在笑聲與挑戰中學習合作、尊重與愛,也勇敢地說出人生第一句英文。有的孩子第二天就能用英文向老師問候,有的回家後主動分享: 「我知道英文很重要了!」學習的過程,不只是語言的掌握,更是信心與生命的轉變。
這樣的營隊行動, 也為長期教育鋪路。永齡基金會與飛揚協會將持續與空英合作推動《Lucy Says》課後陪讀計畫,陪伴孩子持續累積語言實力。空中英語教室期盼這樣的合作模式能走進更多城鎮與角落,讓希望的種子深植在孩子心中。
青少年場次同樣收穫豐碩。與金甌女中合作的英語營中,學生透過詩歌、影片、小組分享與戲劇活動,從害羞內向轉變為敢於在舞台上表達自己。南部的英語主播營則在專業主播的指導下,完成實境播報訓練,學生從緊張到自信,培養英語口說能力、臨場反應與團隊合作精神。
整體營隊成果,不僅延續彭蒙惠老師對偏鄉教育的深遠關懷,也回應雙語國家政策,成為可參考的在地典範。同時也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,致力於有教無類、公平與高品質教育的推動,並提倡終身學習的文化。
空中英語教室執行長謝光哲表示:「我們希望成為孩子一生的朋友(Friends for Life),用陪伴與資源支持他們,在語言與人生的路上勇敢前行。」這個夏天,語言不只是工具,而是愛的載體與希望的種子。
救世傳播協會與空中英語教室期盼攜手更多夥伴,走進更多地區與族群,開啟更多孩子人生的可能。
孩子的勇氣與自信,從這裡開始—— 2025空英才藝媒體營精彩呈現!企劃部 陳幸如
在今年夏天,一場充滿歡笑與成長的媒體體驗之旅於7/2-4及7/9-11,於空中英語教室熱烈展開!每梯為期三天的「空英才藝媒體營」,吸引了來自各地及國外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孩子參與。
三天的課程內容包羅萬象,包含:English Fun Time、主播體驗、戲劇表演、配音錄音、音效製作、主題曲錄製、肢體舞蹈等,孩子們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團隊合作、邏輯表達及媒體素養。尤其在攝影棚錄製節目實作那一刻,每位小學員都全情投入、神采飛揚。許多孩子第一次站在鏡頭前、說著英文台詞,雖然緊張,卻勇敢地完成每一段挑戰,展現出令人驕傲的轉變。
小學員Mia是第二次參加媒體營,她很喜歡每個關卡的挑戰,也覺得這一期能學到更多AI的新知,非常新奇。另一位年紀較小的Ray說:「我本來很怕上台,覺得自己做不好,可是老師和同學們都一直鼓勵我,我才發現自己也可以很棒!」他的勇氣也感染了現場學員與老師,贏得如雷掌聲。
家長們也給予高度肯定。Jane的爸爸表示:「謝謝您們營隊的用心,讓孩子覺得英語是有趣的,能夠以堅持與熱忱來學習英語。」Florian的媽媽也分享:「我的寶貝在這3天,一下課就有說不完的趣聞,謝謝老師們的用心設計與陪伴。」
此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學到媒體相關知識,更啟發他們自信與團隊精神,尤其當只有在教材與節目上才會出現的外師就出現在眼前,孩子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,大呼值得了!空中英語教室表示,希望透過這樣的營隊,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掘自己的獨特才華並建立自信,願空英也成為他們學習路上一生的夥伴,A Friend For Life。
語言不只是學科,而是連結生命的橋樑—— 高雄英語新聞營高雄分社 經理 吳淑慧
在閱讀彭蒙惠老師的自傳時,我被她早年在台灣舉辦全國第一個青年福音夏令營的行動深深感動。那個年代,彭老師就已經看見台灣在教育、音樂等方面的資源匱乏,於是用英語教育與福音音樂傳遞愛的力量,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年輕生命。數十年後,我們延續她的精神,盼望透過更多近距離的接觸與陪伴,繼續在年輕世代中帶出影響力。
我們在校園推動多元營會與課程,包括英語主播營、雙語手作營、英語桌遊課、永續發展參訪及教師成長課程等。以今年暑假在高雄舉辦的「英語新聞營」為例,學生在實境攝影棚中,由專業主播指導,完成從新聞稿件準備到即時播報的完整過程,我們看著學生從緊張到逐漸變得有自信,他們不僅磨練了英語口說能力,更學會臨場反應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。
我們相信,語言不只是學科,更是連結彼此、傳遞價值的橋樑。透過一場場的活動與真實的互動,我們希望把這份愛與教育的火苗,繼續傳遞到下一代,讓他們帶著自信與希望,迎向未來。
在陪伴中看見改變—— 空英老師的分享
在花蓮高年級班中,我看見孩子們從原先被動聆聽,到第二天下午就能主動用英文回應。當老師能叫出他們的英文名字,孩子們感受到被看見與重視,學習意願也大大提升。我禱告這三天的陪伴能讓他們明白:在上帝眼中,每個孩子都是獨特且寶貴的。願他們選擇進入充滿愛的信仰旅程,讓聖靈的果子在生命中成長,並成為別人的祝福。
營隊裡有一位英文很棒的小男孩,總是黏著我、跟我分享他喜歡的卡通,甚至把心愛的玩偶借我。他說自己沒有爸爸,身為人父的我希望能在這三天裡,活出父親的愛,讓他感受到從天父來的溫暖。雖然時間短暫,我仍渴望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正面記號。
身為老師、媽媽與宣教士,我看到孩子們在笑聲中學會說英文,也學會相信自己可以表達。這份自信,從他們的眼神裡閃閃發亮。這正是我願意來到這裡的原因——陪孩子們踏出那勇敢的第一步。
孩子們的喜樂、好奇與羞怯交織的反應,讓我在互動中不時會心一笑。能陪他們練習英文、敞開心房,我感到無比欣慰。因著神的愛,我將他們視如己出,渴望不只是教導知識,更能在他們心中種下從神而來的勇敢與溫柔。我也深深敬佩花蓮老師們的專業與投入。這段時間中,我多次被感動得流淚,盼望這份愛與陪伴能繼續延伸,成為他們一生的祝福。
在 TOP 教會營會中,我們設計了歌曲、遊戲、手作和「Lucy Says」課程,並拍攝「我的背包裡有什麼」影片,帶孩子們思考信仰與生活的連結。孩子們學會用英語表達、看見聖靈果子的實踐。多年在金甌女中服事,也讓我看見從陌生害羞到勇敢站上伸展台的轉變。有些孩子更因去年的參與,回來擔任小助教,這是最美的果實。
這是我第一次以 ORTV 老師的身份參與營會。第一天,學生們既害羞又不敢互動,自信心低落,社交焦慮明顯。但到了最後一天,他們在時裝秀中展現創意與自信。我看到他們不只是努力學英文的學生,更是找回自我價值的年輕人。這份改變,讓我充滿喜悅與盼望。
金甌營隊讓我直接接觸到我們教材的目標年齡層,觀察到她們對教材的反應、喜好與學習節奏。我很期待將這些回饋帶回團隊,幫助我們創作更貼近學生的產品。這次經歷也讓我想起自己的高中時期,感謝上帝讓我在她們人生的新起點參與其中,陪她們找到聲音、勇敢表達。
30年前的拍立得,一切服事的起點天韻 林志剛
2025年的暑假,救傳兒童事工在主的引領下持續展開,每一步都見證著神的恩典。而我與救傳的淵源,則可追溯到幼稚園時期。當時彭老師差派Ruth老師到花蓮教管樂,在我擔任畢業生代表致詞時,她用拍立得為我拍了一張照片,並轉交給我母親。多年後我
才發現,那位老師正是空中英語教室的Ruth老師。而我在救傳服事的起點,就是那張照片。
剛加入救傳時,我參與士林靈糧堂舉辦的Kids’Club,主要負責行政與材料準備。那時剛大學畢業,做事常以「差不多就好」的態度面對。後來有機會跟隨Liz老師到花蓮玉里參與兒童師訓與英語營。當時英文不好,唯一能做的就是帶動跳,但也因此累積了經驗與信心。
隨著暑期實習生來台,我開始負責帶領他們至各地辦理英語營,從宜蘭、花蓮、台南到彰化。初期規模約百名兒童,後來在鹿港甚至擴展到每梯次五百位兒童、上百位志工的盛況。從只會帶動跳的新人,到能獨立策畫大型營會,這一路的成長,都是神的帶領與恩典。
在偏鄉兒童英語營之後,謝光哲會長推動於台北總社舉辦「才藝媒體品格營(Media Camp)」,每年兩梯次、每梯45人,至今仍穩定進行。其後我們也承辦了台東女中、金甌女中與泰北高中的英語營,年年有成果、累積了許多美好回憶。
2025年我參與了五個營會,主要負責節目策畫與場控。在花蓮美崙浸信會的營會中,我設計每位學生都能收到一張營會合照,背面有老師與助教的簽名。靈感正是來自Ruth 老師當年送我的那張照片—— 一張讓我知道「我是被愛的」照片,也讓我從小立志不變壞。如今三十多年過去,我與Ruth老師成了同工,她領40年年資獎牌,我也領了15年。這段由照片開啟的旅程,是神奇妙的安排。
我並非學兒童教育出身,而是體育與英文背景,但神卻將兒童事工的負擔放在我心中。願我所做的每一場營會,都能讓孩子們遇見耶穌,把福音的種子種在他們心裡。
「我們原是他的工作, 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, 為要叫我們行善, 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。」——以弗所書 2:10
六十年的詩歌陪伴,化為更新生命的敬拜呼召—— 天韻合唱團馬來西亞沙巴佈道暨敬拜事奉者培訓
今年 8 月 15 日至 20 日,天韻合唱團受馬來西亞沙巴衛理公會西教區成年團契邀請,前往亞庇、山打根、斗湖等地教會舉辦音樂佈道會,所到之處掀起一股屬靈與音樂的旋風。除了音樂佈道,天韻也於亞庇神恩堂舉辦一整天的「敬拜事奉者培訓」,吸引來自各地的同工齊聚學習。課程內容涵蓋聲音技巧、和聲練習、情感詮釋與樂手音控的配搭,但學員領受最多的,卻是一個更深的核心信息——敬拜,不只是音樂的展現,更是生命的回應。
王玫老師以聖經中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提醒大家:忙碌的服事不等於敬拜,真正的敬拜,是安靜在主面前,用心靈與誠實來回應祂。有學員分享到:「老師不斷提醒我們,敬拜不單只是舞台上的表現,更重要的是事奉的態度——要成為'HELP' 的人,有謙卑(Humility)、追求卓越(Excellence)、滿有愛(Love)與熱情(Passion)。」在Q&A環節中,原本關於技巧的提問,最終也回到對生命的反思——讓人看見,事奉者需要不斷認識神,也需要學習謙卑、溝通與團隊同行。
在巡迴行程中,有一段特別動人的插曲。音控同工蔣瑞迪弟兄(Brother Rui Di)特別邀請天韻團隊到他家中作客,並分享了他與天韻的深厚淵源——從小,他的母親便是天韻詩歌的忠實聽眾,家中至今仍珍藏著多本天韻的詩歌本。其中最為寶貴的,是天韻第一本詩歌本《野地的花》。他感性地說:「這已經是我們家的傳家寶了!」如今,他也將這份屬靈產業繼續保存與傳承,成為家族中極其珍貴的信仰記號。這份見證讓我們深受感動——因為我們從未想過,詩歌竟能在一個家庭的生命歷程中,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,甚至成為代代相傳的產業。
天韻創立至今已超過60年,這段旅程的回應與故事,讓我們再次深刻體會:原來天韻的詩歌,不只是旋律與文字,而是真實地陪伴、塑造了無數人從童年到成長的信仰歷程。許多牧者與弟兄姊妹分享:「我是聽著天韻長大的。」這些詩歌在他們迷失時帶來安慰,在哀傷時賜下盼望,在困難中成為力量。對天韻團隊而言,這不只是音樂的服事,更是一份從神而來的託付——我們所做的,不過是忠心擺上,但上帝卻親自使用,使詩歌成為祝福與生命更新的器皿。一切榮耀歸給神。祂的作為,總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。